close
最近都在趕著製作「原來數學好好玩」這個節目,原本做出來的 promo 需要修改,加上原本第2、3集後製上的一些 trouble ,讓我每天過著有如在上大夜班的生活。這個節目的腳本產出過程,有著許多的意見拉扯、激辯與爭論,要做出所謂的一個「原住民的數學節目」,還真的令人頭大啊!特別是要在文化多元的各族原民文化當中,找到「傳統」相關的數學,還要盡量不提到數學專有名詞,這點就讓我覺得很難操作。但最後節目還是得做出來,縱然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,誰叫我是領別人薪水的一顆棋子咧?哈哈!
以下影片的品質很好,檔案還不小哦,請點下方(繼續閱讀...)後稍等片刻,就會自動播放啦!
video space from one of my blip links
Promo 中的資訊,節目原本要在 7/14 號播出,現在已經改成在 8/11 播出了。
這個節目的包袱還蠻多的,首先它是個要以原住民文化為首要的節目,這讓數學的題材選取上,少了許多的多樣性,加上製作人想要的是「概念式」的的闡述(很抽象我知道,待會兒舉例),讓腳本發想裡的「數學」部份,遇上了一個我從沒有遇過的大麻煩。
例如,「要說明老人家不易在山上迷路,是因為他們懂得利用參考點,只要記住山的相對位置就行了。」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數學呢?
這時候就要談論到所謂的「先備知識」,也就是說,我們在瞭解這些節目背後的數學前,還必需瞭解更基本的數學知識,就像我必先具有對 1、2、3、... 這基本數字的瞭解,才能夠再往下走去;要是連數字都不熟了,接下來要講的東西,中文都聽不大懂,更別說是數學這兩個字了。
原本要說明「參考點」這個概念,用數學語言來闡述的話,只要教會小朋友會看、會讀「座標」(笛卡爾坐標系),然後接下來大家常用的距離和角度是否帶出,就是可以另外考慮進去的點。
但製作人想要的是概念式的東西,也就是說,不要講座標系,也不要教角度和距離,從頭到尾最好不要出現一些數學專有名詞(有可能嗎?我們也只能盡量避開),而且看完以後只要學到如何不容易迷路就可以了。
每次討論到這裡,我就會反問一句:「那數學在哪裡?」。我們想破頭把數學和原住民文化做結合,而且還是要用好玩的活動式數學遊戲來做為節目基礎,最後還不能提到數學的概念,我得再說一次:「它這樣不是不能操作,而是以製作時間來說,操作難度真的很高。」。(光想這些活動,還要讓這活動能玩而且有畫面,就不知道耗去我多少腦力和時間啦)
anyway,反正簡單的說,他們要的是「泰雅族的數學」、「鄒族的數學」、「阿美族的數學」、...,還有很多哦!很抱歉耶,這些議題,好像每一個都可以拿來當做一個 paper 來寫了啦!
要在短時內瞭解各族文化裡有哪些數學,然後轉化成一般人能瞭解的螢幕語言,還要避開像是角度、奇數、偶數、...這些很數學的詞語。整個過程對我來說就是個 mission impassible ,更別提還要把枯燥的紙上談兵,變成小朋友可以在操場上奔跑玩樂的活動式數學遊戲了。
總而言之,這是個比「科學小原子」還難操作的節目,人家可以講一講物理原理、可以說一說化學鍵,而我們這個數學節目,連在當中講個分數、說個角度,都得畢恭畢敬地避開這些數學名詞,唉,何必矯枉過正呢?
我想,小朋友討厭的不是這些名詞,而是討厭從來沒有人肯花時間,很認真地和他們一起找出這些名詞和他身旁物品的相關性吧?找不到連結,當然就很難理解這些抽象的名詞啊。
=== 玉米碎碎唸 ===
其實這一整篇應該就唸得差不多了啦!「原來數學好好玩」,其實還是個好節目啦,至少我們很努力的去做到製作人想要的東西,但又不放棄節目的有趣性。
做個節目不簡單,要做個科學節目,更不簡單!除了要做成節目以外,還要把大家害怕的科學兩個字包得漂漂亮亮地,讓別人還算可以接受,或是偷偷地把知識藏在節目中讓人不知不覺得談論起來。
曾經有個影集做得很棒,它叫做「百戰天龍 MacGyver」,每一集都讓我獲得不少科學的小常識。
希望,未來能有機會做出這樣感覺的節目,不過,這也還在理想階段,國內的傳播業裡,科學這兩個字是毒藥啦!做做生態還ok,必竟這都還算是拍得到的,但要製作一些基礎科學的相關領域,我想,還是把馬蓋仙拿出來重播更實際啦!哈哈哈。
以下影片的品質很好,檔案還不小哦,請點下方(繼續閱讀...)後稍等片刻,就會自動播放啦!
video space from one of my blip links
Promo 中的資訊,節目原本要在 7/14 號播出,現在已經改成在 8/11 播出了。
這個節目的包袱還蠻多的,首先它是個要以原住民文化為首要的節目,這讓數學的題材選取上,少了許多的多樣性,加上製作人想要的是「概念式」的的闡述(很抽象我知道,待會兒舉例),讓腳本發想裡的「數學」部份,遇上了一個我從沒有遇過的大麻煩。
例如,「要說明老人家不易在山上迷路,是因為他們懂得利用參考點,只要記住山的相對位置就行了。」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數學呢?
這時候就要談論到所謂的「先備知識」,也就是說,我們在瞭解這些節目背後的數學前,還必需瞭解更基本的數學知識,就像我必先具有對 1、2、3、... 這基本數字的瞭解,才能夠再往下走去;要是連數字都不熟了,接下來要講的東西,中文都聽不大懂,更別說是數學這兩個字了。
原本要說明「參考點」這個概念,用數學語言來闡述的話,只要教會小朋友會看、會讀「座標」(笛卡爾坐標系),然後接下來大家常用的距離和角度是否帶出,就是可以另外考慮進去的點。
但製作人想要的是概念式的東西,也就是說,不要講座標系,也不要教角度和距離,從頭到尾最好不要出現一些數學專有名詞(有可能嗎?我們也只能盡量避開),而且看完以後只要學到如何不容易迷路就可以了。
每次討論到這裡,我就會反問一句:「那數學在哪裡?」。我們想破頭把數學和原住民文化做結合,而且還是要用好玩的活動式數學遊戲來做為節目基礎,最後還不能提到數學的概念,我得再說一次:「它這樣不是不能操作,而是以製作時間來說,操作難度真的很高。」。(光想這些活動,還要讓這活動能玩而且有畫面,就不知道耗去我多少腦力和時間啦)
anyway,反正簡單的說,他們要的是「泰雅族的數學」、「鄒族的數學」、「阿美族的數學」、...,還有很多哦!很抱歉耶,這些議題,好像每一個都可以拿來當做一個 paper 來寫了啦!
要在短時內瞭解各族文化裡有哪些數學,然後轉化成一般人能瞭解的螢幕語言,還要避開像是角度、奇數、偶數、...這些很數學的詞語。整個過程對我來說就是個 mission impassible ,更別提還要把枯燥的紙上談兵,變成小朋友可以在操場上奔跑玩樂的活動式數學遊戲了。
總而言之,這是個比「科學小原子」還難操作的節目,人家可以講一講物理原理、可以說一說化學鍵,而我們這個數學節目,連在當中講個分數、說個角度,都得畢恭畢敬地避開這些數學名詞,唉,何必矯枉過正呢?
我想,小朋友討厭的不是這些名詞,而是討厭從來沒有人肯花時間,很認真地和他們一起找出這些名詞和他身旁物品的相關性吧?找不到連結,當然就很難理解這些抽象的名詞啊。
=== 玉米碎碎唸 ===
其實這一整篇應該就唸得差不多了啦!「原來數學好好玩」,其實還是個好節目啦,至少我們很努力的去做到製作人想要的東西,但又不放棄節目的有趣性。
做個節目不簡單,要做個科學節目,更不簡單!除了要做成節目以外,還要把大家害怕的科學兩個字包得漂漂亮亮地,讓別人還算可以接受,或是偷偷地把知識藏在節目中讓人不知不覺得談論起來。
曾經有個影集做得很棒,它叫做「百戰天龍 MacGyver」,每一集都讓我獲得不少科學的小常識。
希望,未來能有機會做出這樣感覺的節目,不過,這也還在理想階段,國內的傳播業裡,科學這兩個字是毒藥啦!做做生態還ok,必竟這都還算是拍得到的,但要製作一些基礎科學的相關領域,我想,還是把馬蓋仙拿出來重播更實際啦!哈哈哈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