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孫侾龍攝)
在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「線性快門 15節快飛火車全都錄」當中提到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這個名字很長的技術。其實簡單來想,這是一種另類的全景攝影術,只是這次動的不是相機鏡頭,而是被拍攝的火車。
當中提到了:「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片上。...」
文中提到時速 130 公里和138公里,這兩個數字,為了計算方便,玉米刻意挑它們的中間值:時速 135 公里。
用時速約 135km 來看,咱們很難對相機底片該轉多快有感覺;所以就讓玉米以下做點小小計算,跟大家分享、分享。
不喜歡數學的朋友可以自動跳過算式,直接看結果和答案就好囉。
---
時速 135 km/hr 的底片,到底可以看成每秒連拍幾張呢?
(135 km/hr) x (1000 m/km) x (1000 mm/m) x (1/60 hr/min) x (1/60 min/sec)
= 37500 mm/sec
每拍攝一張底片長邊定義為24mm,間隔約1.5mm左右,為計算方便,取每捲動25mm視為拍攝一張底片。
所以可得
(37500 mm/sec) x (1/25 張/mm)
=1500 張/sec
連拍速度要是每秒 1500 張才能拍下這台快速通過的自強號!?
===
其實新聞裡的「比如說,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
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
片上。」這個敘述有小小的問題,容易讓人誤解底片要轉得很快、很快...更精準的敘述
,這裡的『轉動速度』應該是火車經過一段距離後,投影在底片上的角速度才對;若是改
換成底片在片基上的『過片速度』,絕對不可能是138公里。
換言之,要拍下這列火車,不用每秒 1500 張的過片速度啦!
這台 300m 的火車,以時速 135 公里經過我們面前時,要花多少時間才會完全經過咧?我們來計算一下。
(0.3 km) / (135 km/hr) x (3600 sec/hr)
= 8 sec
這裡我們得到了,火車要經過 8秒鐘才會完全通過。
也就是說 1.5m 長的底片,在 8 秒內跑完,就能夠拍下整列 300m 的自強號列車了。
所以整個算式應該改寫成
(1500 mm) / (8 sec) x (1/25 張/mm)
= 7.5 張/sec
事實上,只要底片的過片速度達到每小時 0.675 公里 (187.5 mm/sec),也就是連拍速度大約等同於每秒 7.5 張,我們就可以拍下整列的火車啦!
---
此外,還可以藉由火車的速度和底片的過片速度,來計算相機和火車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多少;然後還可以再推算出,這位孫先生到底是用哪個焦段的鏡頭拍攝這列火車。
這部份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著算算看囉。玉米等等也會自己來試算一下,到時候再和大家分享算出來的成果囉。
=== 新聞內容 ===
〔記者楊宜中/花蓮報導〕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進駐廠商法太全景攝影負責人孫侾龍,昨天展示他以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所拍攝的太魯閣號等比例側面全景,原理是讓長形底片與移動中物體同步等速轉動,透過線性快門,記錄移動中的長矩形物體。
太魯閣號並非台鐵連結最長的列車,最長的應是十五節的柴油自強號及PP自強號、全長達三百公尺,孫侾龍也已拍攝成功。
孫侾龍昨天是在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安排下,展示他的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,用長達一.五公尺的幻燈片底片,記錄長形物體全貌。
孫侾龍利用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前,得先計算太魯閣號移動的速度,搭配相機底片的等速轉動,透過線性快門接受影像光源,同步記錄連續影像。
比如說,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片上。
孫侾龍說,平常一般相機拍攝火車、車隊、輪船、艦艇等矩形運動物體都是從前方約四十五度角取景,才能將物體「裝進」畫面中,但並非等比例;廣角鏡如何先進,也無法讓拍攝物達到等比例的要求。
歷史名畫「清明上河圖」總長五十五公尺、二十八公分,一般相機得分段拍攝,孫侾龍說,若利用他的這項技術進行適當修正,也可達到全景一比一的要求,不會因為底片的關係,造成中間出現接縫。
新聞來源網址
也可以到癮科科的 這裡 看一模一樣的文章 XD
=== 相關網址 ===
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
法太全景媒體有限公司
太魯閣號線性透視全景照片 - by 法太全景
.
在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「線性快門 15節快飛火車全都錄」當中提到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這個名字很長的技術。其實簡單來想,這是一種另類的全景攝影術,只是這次動的不是相機鏡頭,而是被拍攝的火車。
當中提到了:「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片上。...」
文中提到時速 130 公里和138公里,這兩個數字,為了計算方便,玉米刻意挑它們的中間值:時速 135 公里。
用時速約 135km 來看,咱們很難對相機底片該轉多快有感覺;所以就讓玉米以下做點小小計算,跟大家分享、分享。
不喜歡數學的朋友可以自動跳過算式,直接看結果和答案就好囉。
---
時速 135 km/hr 的底片,到底可以看成每秒連拍幾張呢?
(135 km/hr) x (1000 m/km) x (1000 mm/m) x (1/60 hr/min) x (1/60 min/sec)
= 37500 mm/sec
每拍攝一張底片長邊定義為24mm,間隔約1.5mm左右,為計算方便,取每捲動25mm視為拍攝一張底片。
所以可得
(37500 mm/sec) x (1/25 張/mm)
=1500 張/sec
連拍速度要是每秒 1500 張才能拍下這台快速通過的自強號!?
===
其實新聞裡的「比如說,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
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
片上。」這個敘述有小小的問題,容易讓人誤解底片要轉得很快、很快...更精準的敘述
,這裡的『轉動速度』應該是火車經過一段距離後,投影在底片上的角速度才對;若是改
換成底片在片基上的『過片速度』,絕對不可能是138公里。
換言之,要拍下這列火車,不用每秒 1500 張的過片速度啦!
這台 300m 的火車,以時速 135 公里經過我們面前時,要花多少時間才會完全經過咧?我們來計算一下。
(0.3 km) / (135 km/hr) x (3600 sec/hr)
= 8 sec
這裡我們得到了,火車要經過 8秒鐘才會完全通過。
也就是說 1.5m 長的底片,在 8 秒內跑完,就能夠拍下整列 300m 的自強號列車了。
所以整個算式應該改寫成
(1500 mm) / (8 sec) x (1/25 張/mm)
= 7.5 張/sec
事實上,只要底片的過片速度達到每小時 0.675 公里 (187.5 mm/sec),也就是連拍速度大約等同於每秒 7.5 張,我們就可以拍下整列的火車啦!
---
此外,還可以藉由火車的速度和底片的過片速度,來計算相機和火車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多少;然後還可以再推算出,這位孫先生到底是用哪個焦段的鏡頭拍攝這列火車。
這部份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著算算看囉。玉米等等也會自己來試算一下,到時候再和大家分享算出來的成果囉。
=== 新聞內容 ===
〔記者楊宜中/花蓮報導〕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進駐廠商法太全景攝影負責人孫侾龍,昨天展示他以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所拍攝的太魯閣號等比例側面全景,原理是讓長形底片與移動中物體同步等速轉動,透過線性快門,記錄移動中的長矩形物體。
太魯閣號並非台鐵連結最長的列車,最長的應是十五節的柴油自強號及PP自強號、全長達三百公尺,孫侾龍也已拍攝成功。
孫侾龍昨天是在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安排下,展示他的「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」,用長達一.五公尺的幻燈片底片,記錄長形物體全貌。
孫侾龍利用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技術前,得先計算太魯閣號移動的速度,搭配相機底片的等速轉動,透過線性快門接受影像光源,同步記錄連續影像。
比如說,他在花蓮新城附近的拍攝點測得火車的時速約一百三十公里,便把相機底片轉動速度也設定為一百三十八公里,結果就是整列火車符合原始比例呈現在底片上。
孫侾龍說,平常一般相機拍攝火車、車隊、輪船、艦艇等矩形運動物體都是從前方約四十五度角取景,才能將物體「裝進」畫面中,但並非等比例;廣角鏡如何先進,也無法讓拍攝物達到等比例的要求。
歷史名畫「清明上河圖」總長五十五公尺、二十八公分,一般相機得分段拍攝,孫侾龍說,若利用他的這項技術進行適當修正,也可達到全景一比一的要求,不會因為底片的關係,造成中間出現接縫。
新聞來源網址
也可以到癮科科的 這裡 看一模一樣的文章 XD
=== 相關網址 ===
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
法太全景媒體有限公司
太魯閣號線性透視全景照片 - by 法太全景
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