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Online Photo Editing, Online Photo Sharing - Photoshop.com
Photoshop.com 是一個很可愛的網站,等於線上的簡單版Photoshop,可以進行簡單的數位暗房後製,而且還外加了線上相冊的功能。

關於影像「後製」,有許多人討論了許多不同的觀點,但容我在忙碌到快炸掉的腦子有機會寫寫東西的時候,來分享點自己的看法。

就字面上來說「後製」,就是在「某個行為之後的製作手法」。

在底片機時代,按下快門之後的所有動作,在我認為都是後製作的動作,簡稱「後製」,而這些後製的技法,包含沖片、疊片、修片、放像、格放...等,會影響整體照片出來的色彩表現的,個人全歸納在後製這塊領域當中。

過去要完成這些特效的技法,是有操作門檻的,需要長期的經驗和知識的累積,才有辦法成為箇中翹楚。而這些努力出來的照片,往往都會獲得很高的評價,甚至列入藝術殿堂中供人討論。(注意,是討論,並非收藏或典藏)

要經過傳統暗房繁瑣技巧的操作之後,才有機會成功的特效表現,也就是我所認為經過「後製」出來的影像表現,以現代的數位工具看來,整體門檻真的低得太多了。

拜今日數位化工業的神速進展所賜,無論我們按下快門後的影像來源是來自底片、或是來自CCD與相關載具所紀錄的數位資訊,只要透過比過去相對簡單許多的手法,動一動滑鼠和鍵盤,很快就可以達到拍照的人想要的影像效果與結果,這樣子數位化後的動作與技巧,在我看來一樣是「後製」,只是有別於過去「傳統暗房」中所做的一些技法與知識,我將數位化時代後的這一些「後製」動作稱為「數位暗房」技法,而經過這些技法所表現出來的成果,可以說和過去傳統暗房中想達到的是相仿的。

對於一般的消費型使用者來說,不論過去底片時代、或者現在的數位時代,相機就是留下影像的一個工具,拍完了就送相館沖洗、或是放到電腦與網路上觀看。相館裡面沖印機具與師傅的調校、數位相機裡的數位訊號處理與調校,很多人無法看到、接觸到這些相關的過程,所以很自然會乎略這一部份的「後製」過程,而誤解了底片沖洗出來或數位相機直接輸出的影像,都是不經後製產生的。這樣的習慣性觀念,不能夠說消費者是錯誤的,只能說大家還不習慣瞭解背後有這麼多步驟的過程,在我們製造的影像成果中被隱藏著。

「後製」並不是一種原罪,而是產生影像的過程中,必然經過的一個流程,但也因為大家對它的不瞭解與誤解,往往被打成十惡不赦的妖魔鬼怪,極力躂閥,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。

如果影像經過「適度的後製」達到拍攝者所想要表現的結果,而觀看者也同樣感受到拍攝者想表達的影像表象,甚至是影像內涵,那麼這樣的後製可說是為拍攝者的影像加了很多的分數,就算是原始影像在未調校前讓人一點感覺也沒有。

除了改色、調整反差、調整階調表現...等基礎暗房技法之外,當然還有合成、多片疊片、...許多的進階暗房技法。早在幾十年前,許多人熟悉的郎老、郎靜山大師,就已經利用在自己的集錦攝影創作上,他的作法到現代社會當中,仍然是相當前衛的一種思想與手法,那為何還有許多人會如此鄙視「後製」這兩個字呢?無論在前輩或朋友們之間,我們也常常聊到:「如果郎老當時有現在的數位暗房軟體,他應該會讓自己的集錦攝影作品,達到另外一個更有趣的境界吧?」

另外,我們來聊聊拼真功夫的「正片」拍攝,正片大家應該認為它在按下快門之後,就已經決定了底片沖洗出來的後果吧?其實不盡然如此。

有玩過正片的玩家,都會挑選一間自己喜愛的沖洗店家,而該店家總是能夠提供這些拍攝者所想要的影像表現。這樣的一個過程,一樣是後製,而這些挑選店家沖洗的動作,一樣是針對自己想要的影像結果所選擇的最佳方案。

「後製」是影像產生必然經過的一個過程,當然攝影比賽當中的規定,那不知道是從哪個年代的舉辦人所訂的規則,一直延用和轉錄到現在的各式攝影比賽當中,有許多規定的內容,在我們送到相館沖印的同時,機器和師傅就已經替我們做了一次,不用我們回來自己再動手做一次,這樣子就不算有後製了嗎?

當然,在數位時代的後製技巧,還是有門檻的,至少,我們要有台可以用的電腦,還要有相關軟體的操作知識,才有辦法完成自己想要的影像成果。但和過去傳統的暗房裡所要操作的步驟來說,真的是簡易太多了。不用聞又酸又臭的藥水味,也不用在黑漆漆的暗房裡放相,只要在明亮舒服的桌椅前,就可以完成這一切。或許是這樣子的強烈對比,讓傳統手法一流的技師們有點排斥,但是所有技術背後的相關知識,還是不離色彩學和光學,一樣的理論套用在不同的工具上,就看每個人自己喜歡使用的工具和技法,只要能夠用來做出自己想要的影像,它就是好的後製工具。不是嗎?

真的要詳聊影像後製,以上這些很籠統的概念和文字,也無法說盡有關影像後製的詳細內容,就待擇日有空、有緣分享的時候,再和大家聊聊這些。聊了後製,就會想要聊一聊前製,而這兩個前後相輔相成的製作技法與思維,則完成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一套的「影像產製流程」。或許從這樣的觀點來看,「後製」就不會像有些人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了。

有機會再來聊聊底片時代和數位時代之中,攝影流程的改變,以及前製與後製過程的前後調換的關係,這樣應該會更多人瞭解,很多過程雖然沒經過我們的雙手操作過,但它仍然是發生在我們影像出現前的過程當中。

在後製之前,要先問的不是會不會後製技法,而是該先問問自己,我們要的是什麼影像?



玉米


<轉載請註名出處 IamCorn.com 與 攝影‧吉他‧亂塗鴉 等相關資訊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玉米/黃昱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